1945年8月,日军投降的消息传到了泰国曼谷,在这里休整了快两年的大阪师团已经彻底忘记了战争的模样。他们一个个面色红润,肥头大耳股票杠杆投资,跟那些战争后期缺衣少食、骨瘦如柴的同僚们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淀川横贯大阪平原,从古至今都是这座城市的生命线。这条绵延130多公里的河流不仅为大阪带来了充沛的水源,更是将各地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这座城市。
大阪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,逐渐发展成为日本最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。这里的居民世代经商,形成了独特的市井文化,与日本其他以武士阶级为主导的地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在大阪的街头,随处可见精打细算的商贩和讨价还价的顾客。这里的人们不会轻易相信"天皇的神圣",他们更相信真金白银和实实在在的生意经。
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,诞生了日本帝国陆军第四师团。当其他地区的师团在招募时,都在强调武士精神和对天皇的忠诚,而大阪第四师团的征兵处却挤满了来自商铺的店主和市井小贩。
与其他师团的指挥官大多出身武士世家不同,第四师团的军官中几乎找不到几个有武士血统的人。这些指挥官更习惯用经商的思维来处理军务,凡事都要算计成本和收益。
当其他师团都在为自己取一个彰显武勇的代号时,第四师团却选择了"淀"这个字。这个代号来源于穿过大阪的淀川,也暗合了当地人爱用的"如鱼得水"这个吉利说法。
在当时的日本军队中,几乎每个师团都以自己的代号为傲。近卫师团叫"宫",象征着对天皇的忠诚;北海道第七师团叫"熊",显示着强悍的战斗力;而大阪的商人们却为自己"淀"的代号感到自豪。
这支部队的特殊性从组建之初就已经注定。每到征兵季节,大阪的征兵处总是挤满了带着算盘的应征者。
在日本军队中,第四师团创造了一套独特的行为准则,被称为"三不要"原则。这三条原则分别是:不要付出无益的牺牲、不要参加不合理的战斗、不要追击穷途的敌军。
第四师团的这种特立独行,在1939年的诺门罕战役中表现得淋漓尽致。当时,日本关东军与苏联红军在蒙古边境爆发激烈冲突。其他师团接到命令后立即向前线进发,而第四师团却表现出极大的"创造性"。
他们以各种方式拖延调令的执行,有的称装备需要检修,有的表示补给线需要完善。就这样,第四师团用了整整八天才完成了其他部队四天就能完成的行军任务。
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当第四师团终于抵达前线时,日苏双方已经停战。这支部队立即以"极快的速度"撤回了驻地,期间没有发射一颗子弹。
在徐州会战期间,第四师团的表现更是让人哭笑不得。当时,一支疲惫的中国军队正在公路上行军。第四师团的部队就在路边,但他们既不进攻,也不设伏。
这支日军居然在路边若无其事地生火做饭。当上级质问他们为什么不采取行动时,第四师团的指挥官竟然回答说:"没有收到截击命令"。
在长沙会战中,第四师团被安排担任主攻任务。结果他们刚一进入长沙城,就被中国军队打了出来。这次失利让友军都不愿意和第四师团一起作战。
其他日军部队抱怨说,有第四师团参战就意味着胜利的希望渺茫。因为只要中国军队得知对手是第四师团,士气就会大增。
这种表现让第四师团在日本军中声名狼藉。没有指挥官愿意接手这支部队,最后只能由大本营直接管理。
第四师团的作战方式与传统的日本武士道精神形成了鲜明对比。他们不讲究武士的荣誉感,也不强调对天皇的忠诚。
在泰国曼谷附近,第四师团度过了近两年悠闲的驻防生活。这段时期,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维持当地的治安,几乎没有遇到任何实质性的军事冲突。
与其他在东南亚进行艰苦战斗的日军部队不同,第四师团把泰国的驻防当成了一次休养生息的机会。他们积极与当地居民建立友好关系,经常进行物资交换。
在军需物资管理上,第四师团依然保持着商人的精打细算。他们不会像其他部队那样挥霍物资,而是建立了完整的储备系统。
每一份军需物资都被严格管理,甚至还建立了详细的账目。这种近乎苛刻的管理方式,让第四师团在后期物资紧缺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维持较高的生活水平。
1945年8月,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到了曼谷。其他日军部队在收到投降命令后,还在考虑是否要继续抵抗。
然而第四师团却表现出了惊人的效率,他们是整个南方军中最先完成投降程序的部队。在投降过程中,第四师团保持着惊人的秩序,没有发生任何不愉快的事件。
更令人惊讶的是,当其他部队都在销毁军需物资时,第四师团却完整地保存了所有装备。他们认为,既然战争已经结束,这些物资就不应该被白白浪费。
在返回日本的过程中,第四师团依然保持着良好的纪律性。他们是南方军各部队中最快完成回国程序的单位。
返回日本后股票杠杆投资,第四师团的官兵们很快就适应了和平时期的生活。许多人重操旧业,回到商业领域。